“看完《旁观者》,我第一时间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。”
“我从来没写过信,今天第一次给爸爸写信(明信片)。”
“《旁观者》上映后,我要带父母去看。”
“陈坤老师扮演的角色,跟我特别相似。”
“我想马上回家,拥抱一下我的爸爸。”
9月28日,由潇湘电影集团领衔出品的电影《旁观者》全国高校见面会及点映活动在我院4K放映厅隆重举行,学院领导、师生以及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共100余人参加活动,电影出品方代表胡婷、邓苗苗与观众见面,活动由电影导演、影评人王东主持,影片监制、编剧杜庆春通过视频连线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。
《旁观者》由松太加执导、杜庆春监制,陈坤、王砚辉、刘敏涛领衔主演,影片以独特的旁观视角和悬疑深沉的笔触,通过碎片伏笔的不断暗示,层层叠进,带领观众抽丝剥茧揭开尘封过往,寻找父亲的秘密。影片已入围第四届“香港紫金花国际电影节”主竞赛单元,将于10月25日全国上映。
学院副院长(主持行政教学工作)张睿在致辞中表示,影片以独特视角和悬疑笔触揭开家庭尘封过往,引人深思且值得反复观看,期待10月25日全国上映。
作为首批观影的观众,同学们对于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观影期间许多人红了眼眶,不时抬手擦掉眼泪。在映后交流中,大家纷纷发言互动,影片监制、编剧杜庆春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,关于学生提出“家庭误解应放下还是追寻真相”的疑问,杜庆春表示,影片创作初衷是希望观众以“放下执念的心态面对真相”,不必纠结“谁对谁错”,而是理解彼此的痛苦与无奈,打破代际沟通壁垒;对于“天台门推开的象征意义”“金属支架是否需交代结局”等细节提问,他也结合剧本创作与剪辑思路,解读“推开的不仅是门,更是直面情感的勇气”,并提到影片保留开放性细节,是为给观众留思考空间。
教师代表也分享专业见解。曹焱老师从剧作角度指出,影片以“家”为最小集体单位,父亲病危时三兄妹站在门前的场景,传递出“宿命的不可捉摸感”;马千里老师认为,影片打破“父亲标签化”塑造,让原生家庭的真实感引发强烈代入,呼吁学生从“旁观者”转为“参与者”,正视家庭情感;摄影摄像教研室主任陈泽泉提到,影片中“子女不知父亲手术”的情节,直指中国式家庭“缺少沟通”的痛点;编导新闻教研室主任王柳力则以“南方细雨”比喻影片细腻的情感表达,共鸣于家庭代际关系的普遍困境。
学院副院长翟清从教育者、创作者、过来人三重身份分享感悟。作为教育者,她认为影片是“照见亲情的镜子”,教会人用共情打破“旁观者”身份;作为创作者,她建议学生以“细节翻译官”“话题发起者”“专业推广者”身份,通过短视频、影评、校园活动助力影片传播;作为过来人,她呼吁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,“哪怕只是一句‘我想你了’,都是对影片最好的回应”。
映后交流中,还发起了“写给父亲的一句话”活动,主创团队给每位观众发了一张可以寄出去的明信片,呼吁大家给父亲或者其他亲人写一句最想说的话,然后投递到现场的《旁观者》“时光邮筒”中,明信片将通过邮政寄送给指定收信人。
本次活动由潇湘电影集团主办,湖南电影频道、湖南蛮好电影有限公司、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承办,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、中国邮政集团长沙分公司协办,这是电影《旁观者》全国高校见面会第一站,接下来将陆续前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杭州、西安、成都、赣州等城市的12所高校举行见面会,不仅让高校师生提前领略影片魅力,更以光影为桥,引发大家对家庭、亲情与成长的深度思考,为影片正式上映,打响头阵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政校企携手谋发展——长沙县高桥镇党委书记罗维一行来校考察调研